相关新闻
-
07-31
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张晓团一行深入
7月23日至25日,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张晓团一行深入汉中、安康野外项目一线开展调研指导和“送清凉”慰问活动,院地勘处、机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
查看更多 -
07-25
陕西省一三九煤田地质水文地质有限公司刘文革一行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交流座谈
2025年7月24日,陕西省一三九煤田地质水文地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文革一行,来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座谈。中心主任钞中东主持会议。中心总工程师及相关科所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查看更多 -
07-24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举办深入贯彻
为切实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解,7月21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辅导学习会,会议邀请陕西省委党校教授李晓燕和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拴厚作专题辅导授课。
查看更多 -
07-08
播撒科学种子 守护绿色秦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的“科普七进”工作,7月4日,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联合韦曲街道靖宁路社区,走进长安区橡树湾幼儿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共驻共建齐育人 地质探秘进校园”特色科普活动。
查看更多
陕西秦岭中生代构造与成矿研究通过评审
发布日期: 2018-03-22 作者: 区调所 郭岐明 来源: 浏览数:1692
古城二月,春花扑面。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构造体制与成矿作用研究”项目迎来成果报告评审。光阴荏苒,从2013年至今历经五载,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的精心领导下,这项秦岭找矿的重大基础研究初战告捷。2018年3月15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由长安大学汤中立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赵东宏研究员为主审,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长安大学裴先治教授等共9位专家学者评审。专家组高度肯定这项研究的创新性成果认识,也指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中国工程院汤中立院士在评审会上,结合数十年研究的阅历,感慨万千地说:小岩体成大矿,这个项目将岩体,特别是小岩体成矿与中生代构造体制结合起来,立项很重要,项目达到了目标。
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长期研究秦岭,他认为:该成果在秦岭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方面做了大量证实、研究工作,提出了“双域作用、两大体制、带状转换、叠加成矿”的重要认识。
西安地调中心赵东宏研究员、李宗会研究员多年主持西北区秦岭计划项目,深知秦岭找矿及基础研究症结所在,他们评述该项研究,形象地称: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视角出发,站在秦岭造山带之外,从构造-岩浆演化、中生代上叠沉积盆地时空迁移、成矿、区域构造变形等方面,旁征博引,系统论述了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构造体制特征及转化过程,首次提出构造演化的具体时间范畴,细化为三期7个阶段的造山过程演化。从构造变形、岩浆演化及成矿耦合等方面,论证、引入了古太平洋板块、古岗瓦纳板块俯冲-碰撞远程效应,尝试从古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联合、交替作用,探讨了秦岭造山带“立交桥”式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成因的深层动力学机制,创新了前人关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时期造山演化的认识。
同时,项目还对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小岩体调查研究,探讨了不同地区与成矿相关的小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作用,分析了岩浆源区性质、形成机制。在南秦岭、北秦岭新获晚中生代大批量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构造-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新依据。并在蟒岭西部首次开展1:5万重力测量寻找隐伏(半隐伏)岩体,取得显著成效,创新了与隐伏(半隐伏)岩体相关的金属矿产找矿方法组合,对于找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编制了1:50万《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地质图》、《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成岩年龄图》等综合研究图件。
陕西秦岭地处中国东部和西部构造转换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区位关键,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评审认为项目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和认识,具创新性,但面对当今地学前缘和秦岭找矿的重大地学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议后续按照“构造-岩浆岩-成矿”系统研究的思路,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中国工程院汤中立院士在评审会上,结合数十年研究的阅历,感慨万千地说:小岩体成大矿,这个项目将岩体,特别是小岩体成矿与中生代构造体制结合起来,立项很重要,项目达到了目标。
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长期研究秦岭,他认为:该成果在秦岭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方面做了大量证实、研究工作,提出了“双域作用、两大体制、带状转换、叠加成矿”的重要认识。
西安地调中心赵东宏研究员、李宗会研究员多年主持西北区秦岭计划项目,深知秦岭找矿及基础研究症结所在,他们评述该项研究,形象地称:从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视角出发,站在秦岭造山带之外,从构造-岩浆演化、中生代上叠沉积盆地时空迁移、成矿、区域构造变形等方面,旁征博引,系统论述了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构造体制特征及转化过程,首次提出构造演化的具体时间范畴,细化为三期7个阶段的造山过程演化。从构造变形、岩浆演化及成矿耦合等方面,论证、引入了古太平洋板块、古岗瓦纳板块俯冲-碰撞远程效应,尝试从古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联合、交替作用,探讨了秦岭造山带“立交桥”式构造和北东向构造成因的深层动力学机制,创新了前人关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时期造山演化的认识。
同时,项目还对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小岩体调查研究,探讨了不同地区与成矿相关的小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成矿作用,分析了岩浆源区性质、形成机制。在南秦岭、北秦岭新获晚中生代大批量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构造-岩浆演化研究提供了新依据。并在蟒岭西部首次开展1:5万重力测量寻找隐伏(半隐伏)岩体,取得显著成效,创新了与隐伏(半隐伏)岩体相关的金属矿产找矿方法组合,对于找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编制了1:50万《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地质图》、《陕西秦岭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成岩年龄图》等综合研究图件。
陕西秦岭地处中国东部和西部构造转换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区位关键,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评审认为项目虽然取得了重要成果和认识,具创新性,但面对当今地学前缘和秦岭找矿的重大地学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议后续按照“构造-岩浆岩-成矿”系统研究的思路,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