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
05-21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参观陕西法院人民司法传统教育基地
2025年5月20日,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积极开展“民法典宣传月”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管理科室干部职工前往陕西法院人民司法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沉浸式体验人民司法发展历程,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查看更多 -
04-30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赵鹏彬一行赴山阳野外项目一线检查指导工作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赵鹏彬看望慰问陕西省1:5万小河口幅、山阳幅重力测量及深部找矿预测项目组,开展项目质量、安全检查。中心人事科、监督科主要负责人陪同。
查看更多 -
04-24
三秦远古生物化石展厅建成开放
4月22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三秦远古生物化石展厅正式开幕。该展厅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主办,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陕西自然博物馆承办。展厅以系统性收藏、研究与展示三秦古生物化石为核心,是集科研、科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展厅的建成标志着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利用迈入新阶段。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天雄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秋雯,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蒋波出席开幕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事业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陕西自然博物馆主要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部分中学生代表近200人参加开幕仪式。
查看更多 -
04-23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月22日,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围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开展了以宣传普及陕西省矿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活动。
查看更多
我中心参与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象牙化石抢救性保护
发布日期: 2017-12-05 作者: 区域地质调查所 郭岐明 来源: 浏览数:1398
2017年10月13日,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1组村民伊发平在自建房屋过程中发现疑似象牙实体化石,报告于该县文广局,14日成立调查小组前往实地勘查和测量,共获得13段,4.84千克的象牙化石,采取了初步保护措施,将已发掘化石带回文广局入库登记,并在其系统内多次请教考古文博专家进行图片鉴定,未得准确结果。11月25日左右报告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2017年11月29日,我中心接到国土资源厅指示后,立即派员协助参与现场抢救性保护工作,赶赴现场,对该化石产地及已发现化石进行鉴定评估。
经现场考察,化石赋存于一近北东东-东西向展布的凹槽内,凹槽宽40cm±,深2-3m(据当地老乡介绍),凹槽两侧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箭竹坝组与鲁家坪组,岩性以黑色板岩为主,夹硅质岩、灰岩,少量粉砂岩,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变形较强,北东东-近东西走向,总体北倾较陡。该处凹槽为构造薄弱面受剥蚀而成,凹槽内部充填有上新世土黄色砂砾松散沉积物,为古汉江水系冲积物,砾石含量逐层不等,10-40%,大小不等,一般粒径1-3cm,个别5cm±,成分多变,为早前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类基岩经长期水流搬运、沉积,砾石磨圆度较高,分选好,砾石间充填砂质,未固结,为古汉江河流阶地沉积的残留部分。
共见有断裂为13段的象牙化石,可能为完整的一根象牙,其横截面为同心近圆形圈层结构,直径5cm±,发育数个圈层,单个圈厚度5mm±,单圈均匀发育垂直于圈层的放射性横纹,均匀致密,认为其为古象门牙化石,具体属种由于未找到臼齿,难以确定。
象牙化石发现时,其顶部朝西,根部朝东,顺凹槽状态,推测其发育于此处有两种可能的原因:①为古象于此处饮水,被凹槽所陷致亡,因象体较大,凹槽较窄,大象主体并未保存下来,主体被水流冲走;②为水流搬运至此,在河流拐弯凹槽处与砂砾石一起沉积。经过现场调查、讨论,认为此二种情况都不具有发掘出大量古象化石的潜力。
古象化石在汉江流域少有发现,是一种极为稀缺的化石资源。1984-1986年间在上游汉中市勉县团庄乡杨家湾村曾发现近乎完整的汉江乳齿象化石,以及西乡棱齿象新种、犀类、三趾马、龟类、鲤、鸟类、鼠类等化石;秦楚网2017年6月15日报道,下游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石鼓村亦曾发现乳齿象(臼齿)化石;本次在汉江中游汉阳镇交通村所发现古象门牙化石。说明以乳齿象为代表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落在汉江流域分布广泛,新生代上新世期间其生态环境为热带或亚热带的湿热、多雨森林、森林草原,具有较宽的水域。该象牙化石发现位置处于汉江中游,对整体认识汉江流域在新生代时期的地理变迁、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已发现象牙化石断裂为十三段,破坏较为严重,又加之发现数量较少,不具备原地开展保护工作的条件,建议将其移交于西北大学博物馆,对化石进行专业修复,开展研究工作,同时西北大学建立档案,妥善保存。
化石总体形态

化石横截面
经现场考察,化石赋存于一近北东东-东西向展布的凹槽内,凹槽宽40cm±,深2-3m(据当地老乡介绍),凹槽两侧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箭竹坝组与鲁家坪组,岩性以黑色板岩为主,夹硅质岩、灰岩,少量粉砂岩,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变形较强,北东东-近东西走向,总体北倾较陡。该处凹槽为构造薄弱面受剥蚀而成,凹槽内部充填有上新世土黄色砂砾松散沉积物,为古汉江水系冲积物,砾石含量逐层不等,10-40%,大小不等,一般粒径1-3cm,个别5cm±,成分多变,为早前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类基岩经长期水流搬运、沉积,砾石磨圆度较高,分选好,砾石间充填砂质,未固结,为古汉江河流阶地沉积的残留部分。
共见有断裂为13段的象牙化石,可能为完整的一根象牙,其横截面为同心近圆形圈层结构,直径5cm±,发育数个圈层,单个圈厚度5mm±,单圈均匀发育垂直于圈层的放射性横纹,均匀致密,认为其为古象门牙化石,具体属种由于未找到臼齿,难以确定。
象牙化石发现时,其顶部朝西,根部朝东,顺凹槽状态,推测其发育于此处有两种可能的原因:①为古象于此处饮水,被凹槽所陷致亡,因象体较大,凹槽较窄,大象主体并未保存下来,主体被水流冲走;②为水流搬运至此,在河流拐弯凹槽处与砂砾石一起沉积。经过现场调查、讨论,认为此二种情况都不具有发掘出大量古象化石的潜力。
古象化石在汉江流域少有发现,是一种极为稀缺的化石资源。1984-1986年间在上游汉中市勉县团庄乡杨家湾村曾发现近乎完整的汉江乳齿象化石,以及西乡棱齿象新种、犀类、三趾马、龟类、鲤、鸟类、鼠类等化石;秦楚网2017年6月15日报道,下游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石鼓村亦曾发现乳齿象(臼齿)化石;本次在汉江中游汉阳镇交通村所发现古象门牙化石。说明以乳齿象为代表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落在汉江流域分布广泛,新生代上新世期间其生态环境为热带或亚热带的湿热、多雨森林、森林草原,具有较宽的水域。该象牙化石发现位置处于汉江中游,对整体认识汉江流域在新生代时期的地理变迁、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已发现象牙化石断裂为十三段,破坏较为严重,又加之发现数量较少,不具备原地开展保护工作的条件,建议将其移交于西北大学博物馆,对化石进行专业修复,开展研究工作,同时西北大学建立档案,妥善保存。

化石总体形态

化石横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