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
04-24
三秦远古生物化石展厅建成开放
4月22日,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三秦远古生物化石展厅正式开幕。该展厅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主办,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陕西自然博物馆承办。展厅以系统性收藏、研究与展示三秦古生物化石为核心,是集科研、科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展厅的建成标志着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利用迈入新阶段。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天雄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秋雯,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蒋波出席开幕式。省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事业单位负责人及有关人员,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陕西自然博物馆主要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部分中学生代表近200人参加开幕仪式。
查看更多 -
04-17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走进西安南开高级中学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携手西安南开高级中学,于4月15日举办了“地球演化的见证者—化石和矿石”地学科普活动。活动旨在拉近同学们与地球科学的距离,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查看更多 -
03-18
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争做秦岭生态保护卫士”主题科普活动
在西安市第十二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即将来临之际,为增强青少年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月17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西安雁塔铭城小学举办了“争做秦岭生态保护卫士”主题科普活动。活动通过知识讲座、有奖问答以及矿石标本观察等丰富多样的环节,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秦岭的生态价值与保护意义,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查看更多 -
03-12
陕西省202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审查会圆满召开
2025年3月5日至7日,陕西省202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审查会在西安市召开,会议由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主办,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副处长黄佳岗主持会议,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处长王德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负责人及有关技术专家和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查看更多
《关中-天水经济区(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成果显著
发布日期: 2017-03-31 作者: 来源: 浏览数:1130
《关中-天水经济区(富硒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是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公益专项部署的首个县域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是在以往关中地区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3月24日~25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西安组织专家对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由地调局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程首席成杭新研究员担任组长,专家成员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忠芳教授(生态地球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刘驰教授、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刘拓教授、甘肃地质调查院李绪善教授等组成。省地调院宁奎斌总工、项目管理处张晓团处长、财政厅、国土厅相关领导参加会议并指导。经过专家组评议,综合评定93分,获优秀级。
项目组通过五年的辛勤工作,取得主要成果:
1.编制了三原-阎良、周至-户县、临潼三个地区元素地球化学图、元素丰缺分级图、单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估图等共197张,编制了乡镇级、村组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图册,编写了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成果报告。
2.通过开展土壤与植物硒迁移累积规律、土壤硒来源及生物有效性评价、农作物中硒富集程度研究等工作,提出了调查区土壤富硒标准为0.2mg/kg。
3.首次发现并圈定了连片富硒基本农田,总面积1657.92km2(248.69万亩),其中三原-阎良地区1187.41 km2(178.11万亩)、周至-户县地区433.27 km2(64.99万亩)、临潼地区37.24 km2(5.59万亩)。富硒区小麦、玉米富硒率分别达到99%、88%,大蒜、芹菜、油菜等蔬菜普遍富硒,为调查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首次查明了三原-阎良、周至-户县、临潼三个富硒区土壤中氮、磷、钾、硒、镉、砷、铅等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为土地规划利用、富硒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5.初步建立表、图、文、码相结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库,调查数据和成果在农用地等级划分得到应用。对陕西省农业生产科学种植、土地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土地污染治理修复、富硒产品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宁奎斌总工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一是感谢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并要求项目组进一步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二是尽早谋划全省土地质量环境监测网和预警体系建设,为实现土地质量动态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与地调局工程首席专家成杭新研究团队互联互通;三是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建立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积极主动与市县地方政府领导对接沟通,使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项目组通过五年的辛勤工作,取得主要成果:
1.编制了三原-阎良、周至-户县、临潼三个地区元素地球化学图、元素丰缺分级图、单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估图等共197张,编制了乡镇级、村组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图册,编写了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成果报告。
2.通过开展土壤与植物硒迁移累积规律、土壤硒来源及生物有效性评价、农作物中硒富集程度研究等工作,提出了调查区土壤富硒标准为0.2mg/kg。
3.首次发现并圈定了连片富硒基本农田,总面积1657.92km2(248.69万亩),其中三原-阎良地区1187.41 km2(178.11万亩)、周至-户县地区433.27 km2(64.99万亩)、临潼地区37.24 km2(5.59万亩)。富硒区小麦、玉米富硒率分别达到99%、88%,大蒜、芹菜、油菜等蔬菜普遍富硒,为调查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首次查明了三原-阎良、周至-户县、临潼三个富硒区土壤中氮、磷、钾、硒、镉、砷、铅等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为土地规划利用、富硒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5.初步建立表、图、文、码相结合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库,调查数据和成果在农用地等级划分得到应用。对陕西省农业生产科学种植、土地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土地污染治理修复、富硒产品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宁奎斌总工对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一是感谢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并要求项目组进一步加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二是尽早谋划全省土地质量环境监测网和预警体系建设,为实现土地质量动态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与地调局工程首席专家成杭新研究团队互联互通;三是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尽快建立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地质调查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基础作用,积极主动与市县地方政府领导对接沟通,使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