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27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调研指导工作
近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调研指导工作,实地考察了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运行情况,听取了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筹备情况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陕西秦巴研究分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院长王秉琦、副院长黄建军、总工程师张晓团、正高级工程师宁奎斌出席座谈。省地调院机关及直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筹备组全体人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研究分会、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座谈会后,成升魁理事长受邀参加了“三秦地质云3.0”上线仪式和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他对第一次会员大会、国际科考等活动筹备以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地学科普等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要积极开展自然资源领域调查研究工作,主动参与自然资源领域重大项目及课题研究。要充分发挥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智库咨询作用,不断加强对外合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古气候演化研究以及溶蚀成土作用等研究。要常态化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将不断加强与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全力支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发展,积极开展溶碳循环调查与岩溶碳汇效应评价等重大项目,助力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地学科普、综合研究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地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地学科普体制机制,围绕科技前沿、学科重点与民生问题,常态化开展“科普七进”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三是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立体化专业技术团队,不断提升地质调查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四是抓好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研究分会和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做服务全省自然资源管理的智囊团,争做自然资源理论研究的生力军。
查看更多 -
07-27
陕西汉中天坑群是我国三大“天坑-洞穴”岩溶系统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说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类型齐全,世所罕见。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四川西南部和陕西秦巴地区,分布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拥有着许多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包括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广西乐业-凤山大石围天坑群、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四川兴文石海、贵州毕节织金洞等世界地质公园。
查看更多 -
07-22
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正式启动
7月6日,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汉中市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启动仪式在汉中举行。汉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洪增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雄出席并分别致辞。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王秉琦、陕西理工大学副校长程琳杰,中科院地环所研究员常宏、河南省地矿局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忠慧以及来自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自
查看更多 -
08-09
陕西省勉略宁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显著
陕西省勉略宁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目针对三深一土及三个整装勘查区的战略要求,立足基础性和公益性定位,集成三年来获取的大量地质事实,应用
查看更多
陕西省勉略宁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显著
发布日期: 2018-08-09 作者: 矿产地质调查所 杨运军 来源: 浏览数:15778
陕西省勉略宁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目针对“三深一土”及三个整装勘查区的战略要求,立足“基础性”和“公益性”定位,集成三年来获取的大量地质事实,应用现代地学新理论在摩天岭地块火山岩系研究、勉略结合带研究、成矿理论与成矿规律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新成果新认识,全面提升了基础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增强了勉略宁三角区结构、组成、形成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的理解。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重新厘定了全区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地层系统
对测区扬子地块北缘等五大三级构造单元地层系统进行了重新划分,厘定(岩)群级1个、(岩)组级34个、岩性段59个、非正式填图单位37个。并首次在略阳组中发现石炭纪有孔虫和牙形刺微体化石。
2.依据不同构造单元特征,建立了测区构造时空格架
在Ⅱ、Ⅲ级构造单元基础上新划分12个Ⅳ级单元,16个Ⅴ级单元;建立了测区各构造单元变形序列及构造样式和区域构造时空格架。
3.建立健全了测区侵入岩岩石序列
以侵入体为基本填图单位,获得一批超基性-酸性岩测年数据,建立了测区侵入岩岩石序列。对岩浆作用时空演变和大陆再造地球动力学机制认识提供了有力证据。在石瓮子基性杂岩原划归侏罗纪二长花岗岩中获精确U-Pb锆石年龄为848±12Ma,为青白口纪;在大安原划归侏罗纪花岗岩中获同位素年龄为214±5.5Ma,时代为晚三叠世。
4.摩天岭地块火山岩系研究取得重大新认识
(1)新获一批精确的火山岩U-Pb同位素测年数据高度集中在860-810Ma之间,加权值为850-840Ma,主体属青白口纪晚期,解决了长期以来原碧口群时代归属之争,为Rodinia超大陆在勉略宁三角区构造演化提供了时限约束。
(2)新获一批系统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认定该套晚元古代碱性-拉斑-钙碱性组合,分属洋中脊、陆缘裂谷、岛弧、弧内裂谷、洋岛等不同构造背景,解决了长期以来碧口群火山岩系构造属性认识争议和分歧。
(3)首次识别出寄道沟、瓦舍沟、罗家山一带裂隙式火山机构群,结合火山岩相、火山喷发旋回-韵律与成矿关系调查、为火山成矿作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4)首次认为苍社-长沟一带的“大理岩”实属“火成碳酸岩”,空间上沿NEE向分布于古火山口位置,代表裂隙式火山喷发构造线初始方向。
(5)以发现峡口驿类玻安质岩及黑木林SSZ型弧前蛇绿岩组合为典型,确立了黑木林元古代基底拼接带,代表原碧口洋盆向北俯冲过程中洋壳俯冲消减过程中,残留于俯冲带上盘SSZ型弧前洋壳残片。
(6)在以上认识基础上建立了碧口地块总体属晚元古代扬子板块北缘裂解离散-俯冲汇聚-弧间裂解-弧后拉张体制下的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开启了南秦岭地区元古代基底研究的“窗口”。
5.勉略结合带研究取得新认识
通过勉略结合带内构造岩片及其基质和岩块属性时代归并类比,通过详细调查建立了构造变形期次和构造样式,结合大量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化学数据分析,认为勉略构造带不存在以蛇绿岩组合为记录的晚古生代洋盆,主体属元古代陆块俯冲拼接增生构造体制背景基础上,叠加晚元古-古生代裂陷、中生代陆内造山多构造体制叠加的复合构造带的构造演化模式。
6.综合开展了物化探填平补齐及数据调平衔接,构建了物化探多源信息数据库,重新圈定1:5万地球化学单元素异常1374个,综合异常63个;1:5万高精度磁异常(带)120个,局部磁异常共281个;系统总结了区内地球化学场及地球物理场,为深入研究调查区成矿地质背景提供了丰富的物化探依据。
7.地质找矿新发现
通过异常查证新发现金、铁、铜镍矿(化)点11处,其中首次在石瓮子-白雀寺基性杂岩中新发现了具铜镍矿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在何家垭存在长度大于300米、宽度大于200米,埋深约500米的激电异常,推断为铜镍多金属矿引起,显示深部具有形成铜镍硫化物矿床的良好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综合地、物、化、遥等资料及调查区矿产组合特征、分布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等资料综合分析,圈定找矿远景区18处,找矿靶区25处,为今后找矿工作指出了方向。
8.成矿理论与成矿规律取得新认识
结合新发现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空间分布和磁异常走向展布,地面重磁异常等对比提出其成矿类型和地质背景可与扬子地台西缘攀西地区中新元古代裂解背景有关硫化Cu-Ni(PGE)矿床系列类比的重大认识,实现构造体制及矿床成矿系列认识上创新。系统总结了调查区内金、铜、镍、铁等成矿规律,开创性应用“异相”定位、矿床类型“缺位预测”与“相似类比-求同”成矿理论,建立健全了测区成矿系统,深化了成矿规律认识。认为本区具有寻找钛磁铁矿、铜镍硫化物矿床的良好条件,该认识为深部铜镍等找矿提供了有效理论支撑,有望应用指导和实现深部找矿突破。
9.创新性应用了造山带填图理论,在前寒武纪浅变质海相火山岩区,探索出了造山带强变形地区火山岩系填图方法与构造混杂岩带填图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