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27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调研指导工作
近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到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调研指导工作,实地考察了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运行情况,听取了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筹备情况及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陕西秦巴研究分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洪增林、院长王秉琦、副院长黄建军、总工程师张晓团、正高级工程师宁奎斌出席座谈。省地调院机关及直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筹备组全体人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研究分会、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座谈会后,成升魁理事长受邀参加了“三秦地质云3.0”上线仪式和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他对第一次会员大会、国际科考等活动筹备以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地学科普等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要积极开展自然资源领域调查研究工作,主动参与自然资源领域重大项目及课题研究。要充分发挥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智库咨询作用,不断加强对外合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古气候演化研究以及溶蚀成土作用等研究。要常态化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将不断加强与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院、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全力支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发展,积极开展溶碳循环调查与岩溶碳汇效应评价等重大项目,助力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地学科普、综合研究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地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地学科普体制机制,围绕科技前沿、学科重点与民生问题,常态化开展“科普七进”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三是持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立体化专业技术团队,不断提升地质调查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四是抓好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秦巴研究分会和陕西省自然资源学会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做服务全省自然资源管理的智囊团,争做自然资源理论研究的生力军。
查看更多 -
07-27
陕西汉中天坑群是我国三大“天坑-洞穴”岩溶系统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说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类型齐全,世所罕见。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四川西南部和陕西秦巴地区,分布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拥有着许多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包括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广西乐业-凤山大石围天坑群、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四川兴文石海、贵州毕节织金洞等世界地质公园。
查看更多 -
07-22
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正式启动
7月6日,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汉中市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汉中天坑群第七次国际联合科考启动仪式在汉中举行。汉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洪增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成升魁,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雄出席并分别致辞。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王秉琦、陕西理工大学副校长程琳杰,中科院地环所研究员常宏、河南省地矿局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忠慧以及来自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自
查看更多 -
08-09
陕西省勉略宁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显著
陕西省勉略宁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目针对三深一土及三个整装勘查区的战略要求,立足基础性和公益性定位,集成三年来获取的大量地质事实,应用
查看更多
《陕西省凤太矿田西部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简介
发布日期: 2018-08-03 作者: 区域地质调查所 张亚峰 来源: 浏览数:15480
《陕西省凤太矿田西部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是陕西省地勘财政拨款的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旨在为区内整装勘查项目提供基础地质服务,工作周期为2015-2017年。项目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凤县、留坝县管辖。
通过项目组三年的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项目总体任务书下达的各项任务,完成凤县幅、河口幅、枣木栏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90 km2,完成辛家庄、红花铺幅、南星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1290 km2,完成辛家庄、红花铺幅、凤县幅、河口幅、枣木栏幅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2150 km2,槽探3000m3。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项目通过野外调查、专题研究、样品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一、 地质调查成果
1.系统对区内地层、岩浆岩、构造进行清理厘定、数据更新,建立了调查区地层序列、岩浆岩和构造格架,探讨恢复了区内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2.总结了区内庞家河和凤太整装勘查区金、铅锌等主攻矿种成矿规律,提出“印支-燕山期构造体制转换为区内成矿爆发期”认识。认为庞家河整装勘查区内庞家河金矿和马蹄沟金矿赋矿层位均为泥盆纪罗汉寺岩组c岩段,受印支—燕山期“逆冲推覆+直立带”构造控制作用明显,二者中间部位野猪窖-麻地沟一线是下一步重点找矿地段,为该区金矿找矿指明了方向;认为凤太整装勘查区金矿成矿受主造山期构造-岩浆-热液系统控制,燕山期北东向构造叠加成矿;铅锌矿成矿为沉积-改造(再造)型,为多期次、多阶段叠加成矿。勘查区外围白垩系东河群之下压盖泥盆系含矿层位,其深部具有一定的铅锌矿找矿潜力,拓展了该区铅锌找矿视野。
3.针对整装勘查区外围三叠系地层含矿性、构造变形进行调研,结合新发现矿点,认为陕西省三叠系是找金的又一重要层位,“异常+北西向褶皱(砂钙界面)+北东向断裂”为找矿有利部位,为陕西省找矿工作部署提供方向。
4.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定综合异常75处,建立了调查区地球化学格架,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大量地球化学信息和找矿方向。
二、经济效益成果
1.新发现矿(化)点11处,其中在矿区空白区新发现的石家沟金矿点、许家沟金矿点、寺沟-曲家沟石墨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事实清楚,成矿潜力大,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通过工作可快速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2.综合地、物、化、遥等资料,基本查明了区内Au、Pb、Zn、W等矿产资源富集规律,圈定找矿远景区8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圈定找矿有利地段5处,为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奠定坚实基础。
三、社会效益成果
新发现洞沟、黑窖沟潜在旅游资源2处,滑坡、泥石流、尾矿库崩堤隐患灾害点5处,并提出相应资源开发、灾害治理、环境保护措施,为当地政府行政决策提供参考。
四、理论创新及人才培养成果
1.调查认为区内何家庄岩体、花红树坪岩体、枣木栏岩体具有高Sr低Y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其与周围金矿成矿时空、成因关系密切,结合区域金矿成矿事实及埃达克岩成矿理论基础,在区内首次提出“高Sr低Y埃达克质岩石金矿成矿专属性”新认识,为区内乃至南秦岭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金矿找矿工作部署及金矿成矿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2.与长安大学联合培养硕士1人,培养本单位技术负责1人,技术骨干2人;在《地质论评》、《现代地质》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