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
07-31
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张晓团一行深入
7月23日至25日,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张晓团一行深入汉中、安康野外项目一线开展调研指导和“送清凉”慰问活动,院地勘处、机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
查看更多 -
07-25
陕西省一三九煤田地质水文地质有限公司刘文革一行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交流座谈
2025年7月24日,陕西省一三九煤田地质水文地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文革一行,来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座谈。中心主任钞中东主持会议。中心总工程师及相关科所负责同志参加座谈。
查看更多 -
07-24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举办深入贯彻
为切实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解,7月21日,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辅导学习会,会议邀请陕西省委党校教授李晓燕和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拴厚作专题辅导授课。
查看更多 -
07-08
播撒科学种子 守护绿色秦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的“科普七进”工作,7月4日,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联合韦曲街道靖宁路社区,走进长安区橡树湾幼儿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共驻共建齐育人 地质探秘进校园”特色科普活动。
查看更多
用科技成果诠释责任与担当——记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张振凯
发布日期: 2021-03-28 作者: 区域地质调查所 杜彪 来源: 浏览数:2860
张振凯,男,中共党员,32岁,博士学历,2017年6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学专业,现担任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区域地质调查所项目负责。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5篇、核心论文1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21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人才称号。
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孺子牛精神的实践者
张振凯毕业后即到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工作伊始加入到“陕西宁陕关口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组。面对之前从未涉足过的秦岭造山带,他内心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为快速融入项目组的工作中,他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不故步自封于自己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不惧怕转变科研方向,积极与项目组同志交流,针对困扰项目组的科研问题,以解决项目实际技术问题为基础,以解决项目关键技术问题为根本,刻苦攻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中英文文献,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锆石Lu-Hf同位素技术,厘定了伟晶岩与宁陕岩体的亲缘关系,解决了区域伟晶岩成因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他任劳任怨,艰苦奋斗,做老黄牛精神的继承者
2018年,张振凯参与了“新疆泉水沟—河岔口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这也是他第一次登上西昆仑,面对西昆仑稀薄的氧气、恶劣的自然环境,他秉承“只有荒凉的高原,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信念,戏称自己这是在“闭关修炼”。高原虽然“缺氧”,但作为地质人的他从不缺“精神”,为了搜寻到稀有金属的矿化线索,他和同事一起冒着风雪,攀登上了海拔5900米的山峰;为了搜集到详实的野外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环境中连续工作八个小时测制地质剖面。在真切体会到高原工作艰辛之后,他动容的对项目组的同志们说:“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陕西地调人历年来在西昆仑地区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勤思考、肯钻研,基于大数据思想,提出了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定量反演碎屑岩物源区的方法,为沉积学领域的物源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填补了该区域三叠系沉积物源研究方面的空白,参与撰写的科研论文发表在《Geological Journal》国际SCI期刊,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做拓荒牛精神的探路者
面对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张振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拓展了我院的“地质调查+人工智能”交叉领域。2019年后,他依托“陕西凤太矿集区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项目,凭借刻苦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Python编程语言、Scikti-learn、Pandas、Keras等机器学习库。面对机器学习方面的知识壁垒,他不怕困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公式推导、一行接一行的代码学习,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成矿预测的研究目标。在此基础上,以“三维建模—多元数据融合—算法研究—预测及评价”的技术路线成功申报“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区矿产三维智能预测研究”项目,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深部成矿预测的有效技术方法,以永远在路上的疾蹄深耕精神,推动我院在智能地质业务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张振凯的不断努力下,参与完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取得新进展》荣获我院2019年度重大科技进展,他本人多次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技技能大赛、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技术交流演讲中取得佳绩。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2019年通过了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资格,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
实践是最好的方法论,实干是最好的辩证法。张振凯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善于创新,面对繁重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科研压力,他主动迎难而上、越战越勇,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地质人的初心使命,用热血与激情诠释了职责与担当!

2018年在西昆仑地区项目组 张振凯(左一)

2020年在宝鸡市凤县水井坝沟进行野外工作
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孺子牛精神的实践者
张振凯毕业后即到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工作伊始加入到“陕西宁陕关口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组。面对之前从未涉足过的秦岭造山带,他内心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为快速融入项目组的工作中,他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不故步自封于自己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不惧怕转变科研方向,积极与项目组同志交流,针对困扰项目组的科研问题,以解决项目实际技术问题为基础,以解决项目关键技术问题为根本,刻苦攻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中英文文献,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锆石Lu-Hf同位素技术,厘定了伟晶岩与宁陕岩体的亲缘关系,解决了区域伟晶岩成因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他任劳任怨,艰苦奋斗,做老黄牛精神的继承者
2018年,张振凯参与了“新疆泉水沟—河岔口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这也是他第一次登上西昆仑,面对西昆仑稀薄的氧气、恶劣的自然环境,他秉承“只有荒凉的高原,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信念,戏称自己这是在“闭关修炼”。高原虽然“缺氧”,但作为地质人的他从不缺“精神”,为了搜寻到稀有金属的矿化线索,他和同事一起冒着风雪,攀登上了海拔5900米的山峰;为了搜集到详实的野外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环境中连续工作八个小时测制地质剖面。在真切体会到高原工作艰辛之后,他动容的对项目组的同志们说:“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陕西地调人历年来在西昆仑地区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勤思考、肯钻研,基于大数据思想,提出了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定量反演碎屑岩物源区的方法,为沉积学领域的物源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填补了该区域三叠系沉积物源研究方面的空白,参与撰写的科研论文发表在《Geological Journal》国际SCI期刊,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做拓荒牛精神的探路者
面对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张振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拓展了我院的“地质调查+人工智能”交叉领域。2019年后,他依托“陕西凤太矿集区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项目,凭借刻苦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Python编程语言、Scikti-learn、Pandas、Keras等机器学习库。面对机器学习方面的知识壁垒,他不怕困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公式推导、一行接一行的代码学习,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成矿预测的研究目标。在此基础上,以“三维建模—多元数据融合—算法研究—预测及评价”的技术路线成功申报“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区矿产三维智能预测研究”项目,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深部成矿预测的有效技术方法,以永远在路上的疾蹄深耕精神,推动我院在智能地质业务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张振凯的不断努力下,参与完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取得新进展》荣获我院2019年度重大科技进展,他本人多次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技技能大赛、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技术交流演讲中取得佳绩。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2019年通过了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资格,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
实践是最好的方法论,实干是最好的辩证法。张振凯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善于创新,面对繁重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科研压力,他主动迎难而上、越战越勇,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地质人的初心使命,用热血与激情诠释了职责与担当!

2018年在西昆仑地区项目组 张振凯(左一)

2020年在宝鸡市凤县水井坝沟进行野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