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
12-16
榆林市2023年度重要古生物化石资源详细调查成果报告喜获优秀
近日,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专家对我中心承担的“榆林市2023年度重要古生物化石资源详细调查”项目成果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成果丰硕,报告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同意该项目成果报告通过评审,综合评分95分,为优秀级。
查看更多 -
12-09
绷紧保密“弦” 筑牢安全“盾”
为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保密意识,提升保密防范能力和水平。按照省地质调查院对保密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日,矿产中心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警惕密从口出》保密警示教育宣传片。此次集体观影不仅是对保密工作的一次重要宣传,更是对全体干部职工保密责任的一次深刻提醒。
查看更多 -
12-02
矿产中心组织开展2024年消防宣传月系列活动
11月是全国消防宣传月,为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消防安全意识,预防火灾事故发生,中心围绕“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主题,组织开展了消防宣传月系列活动。 活动期间,中心大力宣传消防知识,利用电子横幅、显示屏宣传活动主题和消防知识30场次,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海报10余幅,在有关工作群推送安全提示20余条,有效增强了中心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身防火自救能力,营造了“人人关注消防、人人参与消防”的良好氛围。
查看更多 -
11-26
“陕西省潼关县幅(I49C002002)1∶25万区域地质
近期,省地质调查院组织专家对我中心承担的“陕西省潼关县幅(I49C00200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专家组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认为项目组注重生产与科研相结合,成果转换与应用效果明显, 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综合评定为优秀级。
查看更多
用科技成果诠释责任与担当——记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张振凯
发布日期: 2021-03-28 作者: 区域地质调查所 杜彪 来源: 浏览数:1889
张振凯,男,中共党员,32岁,博士学历,2017年6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学专业,现担任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区域地质调查所项目负责。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4篇、EI论文5篇、核心论文1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21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人才称号。
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孺子牛精神的实践者
张振凯毕业后即到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工作伊始加入到“陕西宁陕关口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组。面对之前从未涉足过的秦岭造山带,他内心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为快速融入项目组的工作中,他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不故步自封于自己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不惧怕转变科研方向,积极与项目组同志交流,针对困扰项目组的科研问题,以解决项目实际技术问题为基础,以解决项目关键技术问题为根本,刻苦攻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中英文文献,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锆石Lu-Hf同位素技术,厘定了伟晶岩与宁陕岩体的亲缘关系,解决了区域伟晶岩成因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他任劳任怨,艰苦奋斗,做老黄牛精神的继承者
2018年,张振凯参与了“新疆泉水沟—河岔口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这也是他第一次登上西昆仑,面对西昆仑稀薄的氧气、恶劣的自然环境,他秉承“只有荒凉的高原,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信念,戏称自己这是在“闭关修炼”。高原虽然“缺氧”,但作为地质人的他从不缺“精神”,为了搜寻到稀有金属的矿化线索,他和同事一起冒着风雪,攀登上了海拔5900米的山峰;为了搜集到详实的野外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环境中连续工作八个小时测制地质剖面。在真切体会到高原工作艰辛之后,他动容的对项目组的同志们说:“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陕西地调人历年来在西昆仑地区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勤思考、肯钻研,基于大数据思想,提出了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定量反演碎屑岩物源区的方法,为沉积学领域的物源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填补了该区域三叠系沉积物源研究方面的空白,参与撰写的科研论文发表在《Geological Journal》国际SCI期刊,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做拓荒牛精神的探路者
面对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张振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拓展了我院的“地质调查+人工智能”交叉领域。2019年后,他依托“陕西凤太矿集区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项目,凭借刻苦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Python编程语言、Scikti-learn、Pandas、Keras等机器学习库。面对机器学习方面的知识壁垒,他不怕困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公式推导、一行接一行的代码学习,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成矿预测的研究目标。在此基础上,以“三维建模—多元数据融合—算法研究—预测及评价”的技术路线成功申报“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区矿产三维智能预测研究”项目,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深部成矿预测的有效技术方法,以永远在路上的疾蹄深耕精神,推动我院在智能地质业务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张振凯的不断努力下,参与完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取得新进展》荣获我院2019年度重大科技进展,他本人多次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技技能大赛、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技术交流演讲中取得佳绩。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2019年通过了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资格,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
实践是最好的方法论,实干是最好的辩证法。张振凯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善于创新,面对繁重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科研压力,他主动迎难而上、越战越勇,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地质人的初心使命,用热血与激情诠释了职责与担当!
2018年在西昆仑地区项目组 张振凯(左一)
2020年在宝鸡市凤县水井坝沟进行野外工作
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孺子牛精神的实践者
张振凯毕业后即到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工作伊始加入到“陕西宁陕关口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组。面对之前从未涉足过的秦岭造山带,他内心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为快速融入项目组的工作中,他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不故步自封于自己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不惧怕转变科研方向,积极与项目组同志交流,针对困扰项目组的科研问题,以解决项目实际技术问题为基础,以解决项目关键技术问题为根本,刻苦攻关,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中英文文献,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锆石Lu-Hf同位素技术,厘定了伟晶岩与宁陕岩体的亲缘关系,解决了区域伟晶岩成因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他任劳任怨,艰苦奋斗,做老黄牛精神的继承者
2018年,张振凯参与了“新疆泉水沟—河岔口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这也是他第一次登上西昆仑,面对西昆仑稀薄的氧气、恶劣的自然环境,他秉承“只有荒凉的高原,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信念,戏称自己这是在“闭关修炼”。高原虽然“缺氧”,但作为地质人的他从不缺“精神”,为了搜寻到稀有金属的矿化线索,他和同事一起冒着风雪,攀登上了海拔5900米的山峰;为了搜集到详实的野外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环境中连续工作八个小时测制地质剖面。在真切体会到高原工作艰辛之后,他动容的对项目组的同志们说:“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陕西地调人历年来在西昆仑地区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勤思考、肯钻研,基于大数据思想,提出了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定量反演碎屑岩物源区的方法,为沉积学领域的物源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填补了该区域三叠系沉积物源研究方面的空白,参与撰写的科研论文发表在《Geological Journal》国际SCI期刊,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他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做拓荒牛精神的探路者
面对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张振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拓展了我院的“地质调查+人工智能”交叉领域。2019年后,他依托“陕西凤太矿集区金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项目,凭借刻苦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Python编程语言、Scikti-learn、Pandas、Keras等机器学习库。面对机器学习方面的知识壁垒,他不怕困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公式推导、一行接一行的代码学习,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成矿预测的研究目标。在此基础上,以“三维建模—多元数据融合—算法研究—预测及评价”的技术路线成功申报“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区矿产三维智能预测研究”项目,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深部成矿预测的有效技术方法,以永远在路上的疾蹄深耕精神,推动我院在智能地质业务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张振凯的不断努力下,参与完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取得新进展》荣获我院2019年度重大科技进展,他本人多次在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科技技能大赛、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技术交流演讲中取得佳绩。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2019年通过了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资格,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
实践是最好的方法论,实干是最好的辩证法。张振凯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善于创新,面对繁重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科研压力,他主动迎难而上、越战越勇,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地质人的初心使命,用热血与激情诠释了职责与担当!
2018年在西昆仑地区项目组 张振凯(左一)
2020年在宝鸡市凤县水井坝沟进行野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