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新闻中心>单位要闻
相关新闻

来自全国地调会议上的新精神

发布日期: 2014-03-21         作者:         来源:         浏览数:766

    3月18—19日,全国地质调查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传达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新精神,准确把握会议精神,对于所有地调部门和从业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王研强调,要从三个方面准确把握会议精神。第一,坚持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定位决定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和落脚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突出区域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主体地位,退出商业性地质工作领域,切实履行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职责。第二,把握业务工作重点。区域性基础地质工作要占主体地位,这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要立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国土资源工作大局,在超额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三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明年实现第二阶段5年目标,切实发挥好先行性基础性和方向引领作用。第三,准确理解管理方式转变。做好基础工作,实现既定目标,提供高质量的地质信息服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项目管理方式,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工作报告,详细地阐述了以下方面: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地调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其精髓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新老项目交替,将调查任务全面调整到区域性基础工作上来。到2020年,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生态脆弱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幅提高区域性矿产资源调查、水工环调查工作程度,区调、矿调、水工环每年完成工作量不少于50万平方千米,航空物探不少于20万平方千米。基本完成全国1:25万区调第一轮修测和主要农耕区1:25万土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实现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完成重点海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45万平方千米。2014年要组织开展5个专项工作,预计财政投入91.26亿元,设置项目2571个,包括:地质矿产调查评价74亿元, 项目2476个;海洋地质保障工程2.74亿元,项目52个;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9.80亿元,项目29个;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调查评价2.50亿元,项目8个;其它专项2.22亿元,项目6个。二是重新准确定位地质工作的公益性。理顺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关系,突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市场能够承担的商业性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工作要坚决退出。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益性地质工作要以中小比例尺为主,重点开展区域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等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相关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基础地质工作覆盖程度和研究深度,定期更新国家基础地质数据。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开展中小比例尺工作;要充分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小比例尺为大比例尺提供指导,大比例尺对小比例尺进行深化,两种工作互为补充;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确保两类工作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服务和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要以深部探测项目和三维调查与覆盖区填图试点为先导,加快构建深部探测、中深部调查和覆盖区填图技术体系,深化成矿规律研究,抓紧部署一批项目,促进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以服务资源、环境与工程建设为目标,支撑国土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治理与水土污染修复等,调整完善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显著提高地质基础信息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三是强调生态文明对地调工作的统领性。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举国关注且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地质调查是先行之先行,当然且必须有所作为。汪民副部长在报告中谈到这部分内容,足见创见性与开拓性。汪民说,坚持以大地质观推进工作,围绕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创新理论,革新技术,着力构建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从地表到深地、深海、深空和深时的探测与监测体系,建立大数据集成平台,提高资源环境综合调查程度,深化对自然的认知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打牢基础。坚持以大资源观推进工作,勘查开发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相互配置,注重环境影响和生态响应。坚持以大生态观推进工作,统筹考虑土地、水、海洋、林业、矿产等各类资源环境,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力加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综合调查与评价,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城乡建设的约束,以流域和构造体系为单元,系统开展环境地质、生态地球化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推进城市、海岸带和荒漠化、石漠化地质调查,为国土规划和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依据,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全面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四是“图幅带专题”成业务工作部署新亮点。着力支撑地质找矿当然仍然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中之中。报告如此部署:在整装勘查区、成矿远景区和重点成矿区带,部署1:5万矿产地质调查16万平方千米。查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总结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发现找矿线索,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带动商业勘查,促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潜力评价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实现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常态化。加强“三稀”、重要非金属等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和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开展深部成矿地质背景调查与研究,完成矿集区、油气盆地4个重点地区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开展老矿山深部与外围调查,探索浅表和深部综合找矿新模式。开展沉积盆地多能源综合评价和油钾、煤铀兼探,推进多矿种综合评价与综合利用。五是公益性队伍建设成新焦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为地方公益性队伍建设的新机遇。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加强承担公益性工作的能力建设,推进队伍结构调整,进一步建实建强。完善地方公益性队伍能力评估制度,没有通过评估的不得承担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新开项目。为保障公益性地质工作资料的及时汇交和社会化服务,今后安排中央地质调查项目,对不涉及矿业权的单位优先予以考虑。院校地质调查院要通过承担任务,推动调查与科研和教学的相互结合,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对中央管理的行业地勘单位,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继续实行项目联系、业务指导的工作方式。六是改进经济管理。对地调局外单位,项目安排以优选方式为主,实行合同管理。加强预算的精细化管理,细化预算要求,严把预算审查,严格预算执行。借助社会审计机构,加强经费使用情况审计。开展项目预算绩效评估试点,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刘曦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