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沟抢险记实
发布日期: 2013-01-29 作者: 霍向光 浏览数:413
2001年6月22日,西藏黄羊沟化探项目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暴风雪和洪水的袭击,致使一台车活塞打碎,两台车身陷泥泞,十余人被困荒山野岭。面对险情,西藏化探项目和新疆于田项目在藏北联手谱写了一曲团结协作的壮歌。
途中遇险
22日清晨,经过一夜狂风夹杂着雪花的洗礼,气温聚降,河面上结了冰,大地结成硬壳。驻扎在海拔5350米的西藏黄羊沟化探项目决定借地面上冻,四闯黄羊沟(前三次皆因冰雪融化,无法到达)。7名队员分乘两辆吉普车出发,8时许,翻过顺利达坂,一路向黄羊沟挺进。中午时分,到达工作地点时,团团乌云直压头顶,队员们不敢休息,带着干粮边走边吃投入紧张的取样工作。霎时,狂风四起,雨雪交加。短短几个小时,地面积雪达10公分。踏着厚厚的积雪,在海拔5500米的黄羊沟,行走十分困难,走不到几十米便要坐下来喘上几口气。每个人的脸由于严重缺氧变成紫青色。“藏北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下午3时,红日高照,万里无云,气温急聚上升,积雪开始迅速融化,黄羊沟成为一片雪、水、泥的世界。队员们时而翻山越岭,时而淌水跋涉,湿透了的棉衣裤像战甲一样紧紧地裹在身上,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晚9时,3个小组分别完成了取样任务。返回的路上,司机小谭听到车发动机有异响,停车检查后,就再也无法起动了。只能由被队员们称为“金旋风”的另一辆车拖着行走。晚10点左右,他们来到了黄羊沟河岸。“金旋风”带着“拖挂”,加大油门向河心猛冲,“不好!”驾驶“金旋风”的小杨(晓鹏)一声呐喊,汽车已陷入水中无法动弹了……
因病休息的项目第二负责赵长缨和在此工作的新疆于田项目的同志们在驻地焦急地等待着。零点了,他们再也坐不住了,决定由赵长缨等三名同志乘于田项目的车前去接应,凌晨三点到达黄羊沟。“前面有灯光”!司机小姚加快速度向灯光冲去。
真是祸不单行。在过河时小姚驾驶的“战旗”车一头扎入水中,车箱进水,发动机熄火,眼看着就要与被困同志见面了,却被大河相隔,只能把带来的食品扔向对岸。让同志们压压饥。
设法自救
天亮了,苦苦等待一夜的于田项目派出第二辆救援车,行至顺利达坂,道路泥泞不堪,汽车加大马力轰鸣着,车轮却只在原地转动。下车步行翻过顺利达坂,前行2公里未见人影,他们呐喊,鸣枪,毫无回应。无奈,只得半途而返。
于此同时,化探项目正在进行积极的自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第一辆车从泥沙中被挖出来。“不能再陷了,一定要小心”。在两名队员踩水探明河底路况后,小心翼翼地把车开到对岸。在实施第二辆车抢险过程中,挖、撬、垫、拖、推,采取一切措施,使出浑身解数,车子只是在水中晃了晃。
30多个小时过去了!人们已筋疲力尽,劳累、饥饿、干渴一齐涌来。项目负责万兆发目睹此情此景难过的流下眼泪说:“不能再这样折腾了,否则要出人命的;还是让这辆车回去搬救兵吧”!
杨晓鹏开车带着几个同志回营地报信,可是,“屋漏偏遇连阴雨”,车子前行不到1公里,在过河道时,又一次陷入河中流沙里。大家一看,挖是挖不出来了。万兆发果断命令,“走!走回去”。十个患难弟兄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营地走去。
时间已是第二天下午3点,他们以每小时2-3公里的速度艰难地行走着,万兆发、葛双明、贾忠胜等几位同志把别人的挂包抢过来,背在自己的肩上。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5个小时过去了,行程还不到一半,谭康勋脸色苍白,由两人连馋带拉拖着往前走,休息时竟躺在地上睡着了。王峰因长时间水米未进,胃部疼痛难忍。赵长缨上高原后有“痔”在身,行走之难度可想而知。朱海平体力不支,渐渐地落伍了。“不行,这样下去会冻死人的!”万兆发急了,与赵长缨商量后决定,由万兆发率葛双明、杨晓鹏、张汉甫先行,快速返回营地报信,来车接应。其他人员由赵长缨负责一定要翻过顺利达坂,等待接应。
晚上,雪映照得大地白茫茫一片,生命之路在哪里?他们顾不了许多,逢水淌过,遇路急行,第三天凌晨两点,万兆发率领的先行小组回到了营地。于田项目赶快派出接应车,经过一个多小时来到顺利达坂脚下,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人们看到车灯光,用手电筒作信号,车子很快来到战友的跟前。没有问候,没有言语,紧紧地握着战友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上车吧!”8个人拥挤在一辆战旗车中,返回于田项目南部组的驻地。此时,已是凌晨4点。
赤身下水
经过一天的休息,体力稍有恢复。第四天,西藏化探项目和新疆于田项目南部组的23名队员,主动请缨,前去救车。但仅有一辆小车可动,最多只能乘座8人。万兆发率8名精兵强将,一早出发,赶往黄羊沟。首先对三台车的状况进行踏勘,然后实施挖掘。陕D15593车因故障,停在岸上,陕D23404车由于河水的退缩和河流改道,轮胎已露出水面。杨晓鹏的车由于陷在河流中间,水流漩去车下的泥沙,车子仍在不断地下沉,河水已淹至倒车镜,要挖出来难度最大。他们决定,由易到难,先挖陕D23404车,司机谭苏敏上车试着打火,竟打着了,大家一阵兴奋,打千斤顶、垫木板,很快将这辆车拖上了岸。
陷在河中心的那辆车必须往出拖。水深约一米二、三,需有人下水将钢丝绳挂在拖钩上,怎么办?谁也没发话,共产党员葛双民抢先脱光衣裤,喝了两口白酒,便奋力跳入刺骨的冰水中。挂钩埋在泥沙中,小葛弯下腰去,河水已至脖颈,用双手挖开泥沙,挂上钢丝绳,出水时浑身已成青紫色。岸上的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干衣服擦去小葛身上的水珠,再擦一些白酒,用大衣裹着拥入车内。在场的人们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
两辆吉普车各拽一根直径大于2公分的钢丝绳在岸边八字摆开,指挥员一声令下,两车同时加大油门向前猛冲,“金旋风”岿然不动。再退,再冲,几个回合下来,吉普车的保险杠已成为三角形。
筑坝改道
拖车计划失败了,只有筑坝拦水改河道这一招了。黄羊沟河谷宽度超过1公里,河面宽在50-60米左右,河水叉作五、六股,加之雪水融化,水流湍急,流量超过10立方米/秒。拦截河水十分艰难。我们8人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4人随两辆车从两公里之外运送石料,4人在河中垒石,挖沙筑坝。十几车石头摆放在河中仍显不足。可是他们再也无能为力了。在高原严重缺氧的情况下,搬运每块几十公斤重的石头,要消耗多大的体力啊!他们躺倒了,躺在泥泞、潮湿的河滩里,一动也不能动了。
负责筑坝的几位同志,在冰冷的雪水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脚部已经溃烂,他们走上河滩,湿碌碌的胶鞋渗出淡淡的红色。眼看着大坝就要合拢了,只剩河心两米宽的急流,他们搬来车上的几块木板,堵在水口上,然后往上堆泥沙,由于水急,一锨泥沙堆上去,等不到下一锨来,前面的泥沙已被水冲完了。天空渐渐地暗淡
途中遇险
22日清晨,经过一夜狂风夹杂着雪花的洗礼,气温聚降,河面上结了冰,大地结成硬壳。驻扎在海拔5350米的西藏黄羊沟化探项目决定借地面上冻,四闯黄羊沟(前三次皆因冰雪融化,无法到达)。7名队员分乘两辆吉普车出发,8时许,翻过顺利达坂,一路向黄羊沟挺进。中午时分,到达工作地点时,团团乌云直压头顶,队员们不敢休息,带着干粮边走边吃投入紧张的取样工作。霎时,狂风四起,雨雪交加。短短几个小时,地面积雪达10公分。踏着厚厚的积雪,在海拔5500米的黄羊沟,行走十分困难,走不到几十米便要坐下来喘上几口气。每个人的脸由于严重缺氧变成紫青色。“藏北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下午3时,红日高照,万里无云,气温急聚上升,积雪开始迅速融化,黄羊沟成为一片雪、水、泥的世界。队员们时而翻山越岭,时而淌水跋涉,湿透了的棉衣裤像战甲一样紧紧地裹在身上,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晚9时,3个小组分别完成了取样任务。返回的路上,司机小谭听到车发动机有异响,停车检查后,就再也无法起动了。只能由被队员们称为“金旋风”的另一辆车拖着行走。晚10点左右,他们来到了黄羊沟河岸。“金旋风”带着“拖挂”,加大油门向河心猛冲,“不好!”驾驶“金旋风”的小杨(晓鹏)一声呐喊,汽车已陷入水中无法动弹了……
因病休息的项目第二负责赵长缨和在此工作的新疆于田项目的同志们在驻地焦急地等待着。零点了,他们再也坐不住了,决定由赵长缨等三名同志乘于田项目的车前去接应,凌晨三点到达黄羊沟。“前面有灯光”!司机小姚加快速度向灯光冲去。
真是祸不单行。在过河时小姚驾驶的“战旗”车一头扎入水中,车箱进水,发动机熄火,眼看着就要与被困同志见面了,却被大河相隔,只能把带来的食品扔向对岸。让同志们压压饥。
设法自救
天亮了,苦苦等待一夜的于田项目派出第二辆救援车,行至顺利达坂,道路泥泞不堪,汽车加大马力轰鸣着,车轮却只在原地转动。下车步行翻过顺利达坂,前行2公里未见人影,他们呐喊,鸣枪,毫无回应。无奈,只得半途而返。
于此同时,化探项目正在进行积极的自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第一辆车从泥沙中被挖出来。“不能再陷了,一定要小心”。在两名队员踩水探明河底路况后,小心翼翼地把车开到对岸。在实施第二辆车抢险过程中,挖、撬、垫、拖、推,采取一切措施,使出浑身解数,车子只是在水中晃了晃。
30多个小时过去了!人们已筋疲力尽,劳累、饥饿、干渴一齐涌来。项目负责万兆发目睹此情此景难过的流下眼泪说:“不能再这样折腾了,否则要出人命的;还是让这辆车回去搬救兵吧”!
杨晓鹏开车带着几个同志回营地报信,可是,“屋漏偏遇连阴雨”,车子前行不到1公里,在过河道时,又一次陷入河中流沙里。大家一看,挖是挖不出来了。万兆发果断命令,“走!走回去”。十个患难弟兄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营地走去。
时间已是第二天下午3点,他们以每小时2-3公里的速度艰难地行走着,万兆发、葛双明、贾忠胜等几位同志把别人的挂包抢过来,背在自己的肩上。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5个小时过去了,行程还不到一半,谭康勋脸色苍白,由两人连馋带拉拖着往前走,休息时竟躺在地上睡着了。王峰因长时间水米未进,胃部疼痛难忍。赵长缨上高原后有“痔”在身,行走之难度可想而知。朱海平体力不支,渐渐地落伍了。“不行,这样下去会冻死人的!”万兆发急了,与赵长缨商量后决定,由万兆发率葛双明、杨晓鹏、张汉甫先行,快速返回营地报信,来车接应。其他人员由赵长缨负责一定要翻过顺利达坂,等待接应。
晚上,雪映照得大地白茫茫一片,生命之路在哪里?他们顾不了许多,逢水淌过,遇路急行,第三天凌晨两点,万兆发率领的先行小组回到了营地。于田项目赶快派出接应车,经过一个多小时来到顺利达坂脚下,早已等候在那里的人们看到车灯光,用手电筒作信号,车子很快来到战友的跟前。没有问候,没有言语,紧紧地握着战友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上车吧!”8个人拥挤在一辆战旗车中,返回于田项目南部组的驻地。此时,已是凌晨4点。
赤身下水
经过一天的休息,体力稍有恢复。第四天,西藏化探项目和新疆于田项目南部组的23名队员,主动请缨,前去救车。但仅有一辆小车可动,最多只能乘座8人。万兆发率8名精兵强将,一早出发,赶往黄羊沟。首先对三台车的状况进行踏勘,然后实施挖掘。陕D15593车因故障,停在岸上,陕D23404车由于河水的退缩和河流改道,轮胎已露出水面。杨晓鹏的车由于陷在河流中间,水流漩去车下的泥沙,车子仍在不断地下沉,河水已淹至倒车镜,要挖出来难度最大。他们决定,由易到难,先挖陕D23404车,司机谭苏敏上车试着打火,竟打着了,大家一阵兴奋,打千斤顶、垫木板,很快将这辆车拖上了岸。
陷在河中心的那辆车必须往出拖。水深约一米二、三,需有人下水将钢丝绳挂在拖钩上,怎么办?谁也没发话,共产党员葛双民抢先脱光衣裤,喝了两口白酒,便奋力跳入刺骨的冰水中。挂钩埋在泥沙中,小葛弯下腰去,河水已至脖颈,用双手挖开泥沙,挂上钢丝绳,出水时浑身已成青紫色。岸上的人用早已准备好的干衣服擦去小葛身上的水珠,再擦一些白酒,用大衣裹着拥入车内。在场的人们无不流下激动的泪水。
两辆吉普车各拽一根直径大于2公分的钢丝绳在岸边八字摆开,指挥员一声令下,两车同时加大油门向前猛冲,“金旋风”岿然不动。再退,再冲,几个回合下来,吉普车的保险杠已成为三角形。
筑坝改道
拖车计划失败了,只有筑坝拦水改河道这一招了。黄羊沟河谷宽度超过1公里,河面宽在50-60米左右,河水叉作五、六股,加之雪水融化,水流湍急,流量超过10立方米/秒。拦截河水十分艰难。我们8人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4人随两辆车从两公里之外运送石料,4人在河中垒石,挖沙筑坝。十几车石头摆放在河中仍显不足。可是他们再也无能为力了。在高原严重缺氧的情况下,搬运每块几十公斤重的石头,要消耗多大的体力啊!他们躺倒了,躺在泥泞、潮湿的河滩里,一动也不能动了。
负责筑坝的几位同志,在冰冷的雪水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脚部已经溃烂,他们走上河滩,湿碌碌的胶鞋渗出淡淡的红色。眼看着大坝就要合拢了,只剩河心两米宽的急流,他们搬来车上的几块木板,堵在水口上,然后往上堆泥沙,由于水急,一锨泥沙堆上去,等不到下一锨来,前面的泥沙已被水冲完了。天空渐渐地暗淡